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屈子书院讲坛第32期开讲:刘悦笛谈屈骚传统

资讯热点 | 2023-07-10 16:34:41
星辰在线 | 作者:张宇轩 | 编辑:周意顺

  广告 - 推广

  7月8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2期在汨罗市会议中心一楼求索厅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刘悦笛与线下线上41万多观众分享了《屈骚传统的巫本源、情本体和美本色》。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屈骚传统”是以屈原这个人物为精神内核、以《离骚》领衔的楚辞文化为内蕴的楚风传统。刘悦笛以“巫本源”、“情本体”、“美本色”来讲屈原,认为三者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屈骚结构”,从而实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偏重于情之维的“情理结构”。

  “屈骚传统”的现代提法最早见于李泽厚完稿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美的历程》的手稿当中,在其成稿中的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的第一节标题即为“屈骚传统”。不同于西方哲学理性中心主义“离巫拒情”的传统,“屈骚传统”站到了“西方传统”的对立的另一面,更体现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特质。

  (主讲嘉宾刘悦笛。)

  “化巫入情,显情为美”。中国向来有“巫”的传统,按照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说法,中国文化应该有两种,一个是北方的“史官文化”,一个是南方的“巫官文化”,两者合一就是“巫史”的传统。无论是史官传统还是巫官传统都源于更为古远的“巫史传统”,前者是把巫史更多理性化,后者则把巫史更多感性化。屈原以《楚辞》为媒介,在文学上使两种文化融合,南北合流形成屈骚文化。

  南楚文化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屈骚传统”中,从巫中直接化出了情。楚人“事鬼神而近之”,虽信鬼崇巫,但并无妖邪鬼魅之气,而更多是以其“人情味”取胜。“屈骚传统”直接把巫化成了一种美情,所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灵修”指的是楚君,从灵到君的这种神明远近的转变,就是一种化巫的体现。由此可见,“屈骚传统”之源在于“巫”。

  “由巫化情,巫始情终”。刘悦笛认为“屈骚传统”最核心的是李泽厚晚年讲的“情本体”。“屈骚传统”的本质在于以情为本的、理融入情,情理融合的“情理结构”构成“情本体”的核心。儒家讲要合法度,不要超出情理常态,但是屈家讲人生总有超出常理的“非常”状态,突破儒家的“度”量。屈家把儒家的道德仁义深情化,把对生的眷恋和执着,全部积淀在现世的情感中,由“巫”之本源出发,最终化成中国人的一种情感的结构,这是屈原带给中国人最大的历史财富。

  (屈子书院讲坛现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真是由巫入情,向死而生上天入地。迷狂与通神的“巫本源”,激情与想象的“情本体”,瑰丽与尚奇的“美本色”,是为“屈骚结构”。刘悦笛研究员认为,“屈骚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理应被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大传统之外的“第四大传统”。

  刘悦笛最后以一副对联为今天的讲座作结:

  上联:路漫漫、巫始情终、其修远兮,向上、向下、向古、向今。

  下联:愫满满、升天落地、而求索之,美巫、美情、美政、美人。

  刘悦笛表示,他希望“屈骚传统”不仅用于文学与美学的领域,更应该提升到哲学与文化的领域,以更好地去传播、赓续屈子精神,去继承、发展“屈骚传统”,为当代中国文化在返本开新的过程中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维度,情感维度,从而更好地丰富中国人的情理结构。

  屈子书院始创于北宋年间,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仅比岳麓书院晚三十多年。重建后的屈子书院于2017年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卯榫结构书院,地处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园内,具有讲学、展览与藏书三大功能。

  此次讲坛由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指导,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与汨罗屈子书院联合主办;汨罗市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汨罗屈子文化园事务中心承办;汨罗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湖南嘉树文化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汨罗芒果文旅有限公司、汨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办;并由凤凰网湖南频道、汨罗市融媒体中心提供网络直播与宣传支持。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