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香也要管住嘴!这“三种油”你可能天天吃

广告 - 推广
猪油拌饭、牛油火锅、黄油牛排……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很爱吃?若用一字概括这些美食的灵魂,非“香”莫属。

从家常炒菜到火锅盛宴,从西式煎烤到中式拌饭,动物油脂凭借独特的香气,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然而,这份诱人香气的背后却暗藏健康隐忧。
肿瘤喜欢这3种油 你家可能就有
2025年7月,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新陈代谢》(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猪油、牛脂、黄油等动物脂肪为主的高脂肪饮食,会削弱免疫细胞的功能,加速肿瘤生长,而植物脂肪则能保护免疫细胞的功能,维持了其抗肿瘤功能①。

图片来源:《自然-新陈代谢》
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给小鼠喂食“常规食物”和“高脂饮食”(猪油、牛油、黄油、椰子油、橄榄油、棕榈油),给小鼠皮下注入黑色素瘤细胞,观察这些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速度。

最终出人意料的是:喂食动物油脂(猪油、牛油、黄油)的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比“常规食物”组的小鼠更快;而喂食植物油脂(椰子油、橄榄油、棕榈油)的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和“常规食物”组的小鼠没有差异。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油脂会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经常吃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油脂或会加速肿瘤生长。
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发现,动物脂肪会通过代谢物抑制抗肿瘤免疫,加速肿瘤生长;而植物油脂则保留免疫功能,减缓肿瘤进展。
植物油脂好在哪儿?
植物油通常比其他油脂更健康,主要与油脂的脂肪酸构成密切相关。动物油通常富含大量饱和脂肪酸,而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不饱和脂肪(包括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比饱和脂肪更健康。它们能提高好胆固醇(HDL胆固醇)的水平,同时降低坏胆固醇(LDL胆固醇),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饱和脂肪如果大量摄入,则会产生相反效果,导致坏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减少。
饱和脂肪酸:
多见于肥肉、奶油、椰子油、棕榈油。
(Ps.椰子油、棕榈油是植物油中的“例外”,它们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比动物油还“硬核”,千万别当“健康油”多吃。)
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多见于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
多不饱和脂肪酸多见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等。
2025年3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刊发的一项随访33年涉及22万成年人的研究发现:用植物油脂代替动物油脂(黄油),死亡风险大大降低②。

图片来源:《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
研究重点比较了动物油脂(黄油)和植物油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红花油)的日常摄入量。结果发现:
动物油脂摄入过多会升高死亡风险:与吃黄油最少的人相比,吃动物油脂(黄油)最多的人总死亡风险增加了15%。
用植物油脂替换黄油死亡风险降低:用植物油脂(尤其是菜籽油、大豆油和橄榄油)替换动物油脂(黄油),可以显著降低死亡风险。比如:用等量的植物油脂替换10克/天的黄油,预计可使总死亡风险降低17%,癌症死亡风险降低17%。
用植物油脂替换动物油脂(黄油),特别是橄榄油、大豆油和油菜籽油,可能对预防过早死亡带来重大好处。
科学用油 四原则
1 绝不能不吃油 但要适量吃
有人认为“油吃多了容易胖,不吃油或很少吃油,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食用油为人体提供的必需脂肪酸,即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油脂虽然不能一点不吃,但也不能吃得太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25-30克(约2-3白瓷汤匙)。这包括了烹饪用油和食物中自带的油脂(如肉类、坚果、糕点等)③。
2 多种食用油 要经常换着吃
没有“绝对完美”的油,建议要经常换着油吃,不要长期只吃一种油。
很多人对经常换油吃得理解是换不同的品牌,事实上虽然许多食用油名字不同,但其中脂肪酸的构成是差不多的。
比如:
大豆油、玉米油、小麦胚芽油和葵花籽油类似;
花生油和米糠油类似;
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类似;
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类似等。
因此,不同油脂的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否则所得到的脂肪酸基本一样,相当于没有替换。
3 中式煎炒烹饪 选精炼植物油
平时炒菜和油炸较多,优先精炼植物油,烟点较高;平时凉拌较多,可选用初榨、初级冷榨、特级初榨植物油。
我国将食用油质量等级标准根据精炼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④:
一级、二级食用油:
精炼程度较高,炒菜油烟少,比较适合高温烹调,如炒菜等,但也不建议长时间煎炸;
三级、四级食用油:
精炼程度不高,烟点较低,营养保留较多,适合炖汤、蒸菜等。
4 这几种油 真不建议吃

开封时间过长的油
开封时间过长的食用油会与空气发生氧化,加速变质,所以每次用完油都要盖好。此外,食用油开封后,最好在3个月内吃完。
反复煎炸的油
反复煎炸的油容易产生致癌物,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对健康不利。
小作坊的“自榨油”
“自榨油”有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的风险。
一方面,“自榨油”的原材料有可能已经发霉、变质;另一方面,小作坊生产环境较差,机器也较脏,生产出来的“自榨油”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除掉杂质和有害物质。
参考来源:
① Kunkemoeller B, Prendeville H, McIntyre C, et al. The source of dietary fat influences anti-tumour immunity in obese mice. Nat Metab. Published online July 25, 2025. doi:10.1038/s42255-025-01330-w
② Butter and Plant-Based Oils Intake and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rch 6, 202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5.0205
③ http://dg.cnsoc.org/article/04/J4-AsD_DR3OLQMnHG0-jZA.html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④ 2025-01-03健康时报《买食用油看看等级》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