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支原体肺炎、诺如病毒感染如何区分?来看这份自测指南
秋冬季节,尤其是长沙地区,气温往往呈断崖式下降,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降低,人体防御功能也随之减弱。加之室内通风减少,病毒和细菌进入活跃期,感染科门诊的呼吸道与肠道感染患者数量显著攀升。其中,流感、支原体肺炎、诺如病毒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几种传染性疾病,由于症状存在相似之处,很多人容易混淆,进而影响治疗时机。作为感染科医生,今天就为大家梳理这三种秋季高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要点,帮助大家科学应对。
一、流感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乙型等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除了通过飞沫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们感染流感病毒1-3天后,可出现突起高热(体温常超过39℃)、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同时可能伴随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发热更剧烈,全身酸痛更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较大。
很多人误以为“流感”是 “重感冒”,其实二者差异显著: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以鼻塞、流涕、咽痛等局部症状为主,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症状轻微,病程约5-7天可自愈;而“流感”的全身症状更突出,病情进展快,并发症风险更高,需要及时干预。
自测要点:若出现突发高热(体温≥38.5℃)、头痛、肌肉痛、乏力、嗜睡,且家庭或学校有类似病例,需高度怀疑流感。抗原检测虽灵敏度有限,但出现症状后24-48小时检测阳性率较高,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二、支原体肺炎
与“流感”不同,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更长,症状更隐匿。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约2-3周。它通常攻击儿童呼吸道,但近年来成人病例也逐渐增多,且容易在人员密集场所传播。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具有 “特殊性”:发病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咳嗽剧烈且持久,夜间加重,随后可能出现少量黏痰,医生听诊时肺部呼吸音往往是正常的;发热多为中度发热,部分患者还可能不发热。由于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 “感冒没好”。
自测要点:若咳嗽持续超过一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甚至出现胸痛、呼吸急促,需警惕支原体肺炎。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但不如细菌性肺炎明显,胸片或CT可见肺部浸润影。确诊需依赖支原体抗体检测或核酸扩增试验。
三、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同样常见于秋冬季节,常以家庭、学校、养老院为单位集中出现。这种病毒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接触污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甚至吸入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等多种途径感染。
诺如病毒的“攻击目标”是胃肠道,核心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居多,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部分患者伴低热、头痛、肌肉酸痛,但全身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多数患者在3-5天内可自愈,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因脱水导致病情加重,尤其婴幼儿、老年人需重点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诺如病毒无特效疫苗,治疗上也无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只能以对症支持为主,核心是预防脱水。很多人会将其与急性肠胃炎混淆,其实诺如病毒感染的呕吐症状更突出,且传染性远强于普通肠胃炎,一旦出现聚集性病例,需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
自测要点:若家庭或集体单位出现多人呕吐、腹泻,且呕吐物呈喷射状、腹泻为水样便,需高度怀疑诺如病毒感染。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粪便常规无红细胞、白细胞,病原学检测可确诊。
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中,个人防护意识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需要提高警惕。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延误病情。健康无小事,防护正当时!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