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睡眠质量差,中医助眠小妙招
入秋后,不少人发现自己的睡眠像被按下“紊乱键”:要么辗转到深夜才能浅浅入眠,要么凌晨三四点就清醒无睡意,即便睡够时长,白天仍觉疲惫乏力。从中医视角来看,这并非单纯的“失眠”,而是秋冬季节特殊的气候与人体脏腑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找准症结,用对方法,就能轻松找回好睡眠。
中医认为,秋冬睡眠差的核心原因在于“天人相应”的失衡。《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需顺应这一规律,让阳气内藏、阴精充盈,才能安然入睡。但现代生活中,过度使用暖气导致室内燥热耗伤阴液,睡前吃温补食物加重脾胃负担,或是熬夜、久坐让阳气无法正常归位,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睡眠问题。此外,秋季“燥邪当令”,燥气易伤肺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则大肠失润,便秘也会间接影响睡眠;冬季“寒邪主事”,寒气易侵袭肾阳,肾阳不足则温煦无力,会导致畏寒、夜尿多,进一步干扰睡眠节律。
想要改善秋冬睡眠,无需依赖药物,从日常细节入手,用中医的“生活化疗法”就能见效,以下这些简单易操作的小妙招,不妨逐一尝试。
妙招一:按揉穴位,5分钟唤醒“助眠开关”
人体有多个与睡眠相关的穴位,睡前按揉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调节脏腑功能,相当于给身体“按下休眠键”。
①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是心经的原穴,能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型失眠。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每次1~2分钟,直到有酸胀感即可,尤其适合睡前因思绪繁多难以平静的人。
②安眠穴:在耳后乳突与风池穴之间的凹陷处,听其名便知其效,能直接调节睡眠中枢,改善入睡困难的状况。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力度由轻到重,每次3分钟,按完后会明显感觉头部放松。
③涌泉穴:在足底前1/3凹陷处,是肾经的起始穴,秋冬按揉能滋阴补肾、引火归元,适合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夜间盗汗、口干、失眠者。睡前用热水泡脚后,用掌心搓揉涌泉穴至发热,每次5分钟,还能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
妙招二:食疗助眠,吃对“养阴食材”
秋冬饮食讲究“滋阴润燥、温补不燥”,选错食物会加重睡眠负担,选对则能“以食为药”,辅助入眠。
①百合莲子粥:百合能润肺养阴、清心安神,莲子能健脾固肾、涩精止遗,二者搭配大米熬粥,适合秋季因肺燥、心火旺导致的失眠。每晚睡前1小时喝一小碗,不要过饱。
②酸枣仁茶:酸枣仁是中医里的“助眠圣品”,能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尤其适合血虚、心悸导致的失眠。取10克炒酸枣仁(炒熟后效果更佳),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睡前1小时喝,味道温和无副作用,还能缓解白天的疲劳感。
③核桃芝麻糊:冬季适合温补,核桃能补肾健脑,芝麻能滋阴润燥,二者磨成粉,用温水调成糊状,加少量蜂蜜调味,睡前吃一小碗,既能补充阴精,又能改善因肾阳不足导致的夜尿多、睡眠浅,还能预防秋冬脱发。
妙招三:调整作息,顺应“秋冬养阴”节律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秋冬的作息调整比任何方法都重要,关键在于“早卧晚起”,让身体与自然同步。
①早睡不熬夜: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晚上9-10点入睡,此时阴气渐盛,阳气开始内收,入睡能帮助阳气归位;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早上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避免寒气侵袭。熬夜是秋冬伤阴的“元凶”,一旦打乱节律,后续需数天才能恢复。
②睡前“减耗”:睡前1小时要减少身体和精神的“消耗”,避免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以读纸质书、听舒缓的音乐;避免剧烈运动(会让阳气亢奋),可做简单的拉伸或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帮助气血下沉;避免情绪波动,若有烦心事,可通过写日记梳理,不让思绪带入睡眠。
③改善睡眠环境:秋冬卧室环境要“温燥适宜”,温度以18-22℃为宜,湿度保持在50%~60%,过于干燥可放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避免直对床头);被子厚度要适中,以入睡后不燥热、不畏寒为度;光线要暗,可使用遮光窗帘,黑暗环境能促进阴精生成,帮助深度睡眠。
妙招四:泡脚“养阳”,温通经络促睡眠
秋冬泡脚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助眠方法,能温通经络、驱散寒气、促进血液循环,尤其适合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
泡脚时间与水温:睡前30分钟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以脚感舒适、不烫为宜),水位要没过脚踝,最好能到小腿肚,每次泡15~20分钟,直到身体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会耗伤阳气)。
加“料”更有效:根据自身情况在泡脚水中加药材,效果会更好。
怕冷、易感冒者:加10克艾叶、10克生姜,能温阳散寒;
阴虚火旺、夜间盗汗者:加10克麦冬、10克玉竹,能滋阴润燥;
湿气重、舌苔厚腻者:加10克茯苓、10克陈皮,能健脾祛湿。
泡脚后注意事项:泡脚后要及时擦干双脚,穿上袜子保暖,避免寒气从脚底入侵;可喝一小杯温热水,补充身体水分;不要马上睡觉,等10分钟左右,待体温平稳后再入睡。
中医助眠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调理脏腑”,秋冬睡眠差并非“顽疾”,只要将这些小妙招融入日常,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节律,就能拥有“沾枕即眠、醒后神清”的好睡眠。需要注意的是,若失眠问题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头晕、心悸、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再结合中医调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邹婷)
【来源:星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