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幸福康复”,敲开失能老年人六年“困守之门”

青岛新闻网5月8日讯(记者 王彦雯) 2025年,市南区面向全区孤寡、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一步深化“幸福敲门”老年人关爱行动,分类分级精益化启动“银龄安护”、“认知障碍老年人筛查项目”、“失能老年人社区康复”等关爱项目,通过“政策补贴”“市场让利”“政企联动”的方式,鼓励专业服务组织作为指定服务机构,为所在社区、街道失能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服务服务,减轻家属照护压力,培育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持续播撒康复希望的种子,为失能老年人耕耘一片“身心共愈”的幸福田野。

无法自理,六年困守家中
今年2月,家住徐州路2号的王叔叔来到香港中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办理养老助餐补贴,工作人员在与他闲聊中得知,王叔叔的老伴儿刘阿姨因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合并右臂关节炎,已近六年未曾踏出家门一步,肌肉严重萎缩、十余次跌倒……家人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将老人“锁”在六楼。长年卧床让老人有了抑郁的倾向,也给家属带来很大的照护压力,原本幸福的家庭,也因为“一人失能”导致“全家失衡”。
政府支持,幸福康复来敲门
为推动康复早期介入,支持失能老年人尽快康复,避免功能退化,市南区出台政策,为100名以上、未纳入长护险等医疗保障范围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香港中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失能老年人社区康复”项目指定的专业化社区康复机构,成立专业服务队伍,上门查看了刘阿姨的身体情况,向家属了解老人的起居时间、饮食习惯等内容,依托先进“自立支援”康复理念和专业化的康复技术设备,为刘阿姨量身定制了一套康复服务计划,详细介绍了“失能老年人社区康复”项目的补贴政策和优惠力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政府还给补贴,每次自费10-20元就能做专业化的康复”,刘阿姨和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康复服务的希望队伍。
中西结合,托举老年人康复信心
香港中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康复专家团队从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角度,为刘阿姨量身制定了每周三次“身心重塑”计划。经过一系列验证和反复演练后,成功使用爬楼机,把六年没有下过楼的刘阿姨安全接送到中心康复。先通过中医针灸帮助她治疗膝关节,缓解疼痛,再采用国际先进的自立支援老年康复训练改善身体机能,恢复行动能力。同时,中心的康复师还化身“情感树洞”,不断给予老人温暖的鼓励和真诚的关怀,渐渐地刘阿姨对康复越来越有信心,主动加入了中心的“老年康复活力团课”的集体活动,成为中心康复课堂的“励志导师”,用颤抖却坚定的手为新学员示范动作,成为了“失能老年人社区康复”项目的“推广员”。

奇迹发生,从失能重返自立生活
经过两个月系统康复,奇迹悄然发生,刘阿姨的膝关节疼痛问题基本已经消除,从原来不能行走,到可以借助拐杖独立行走,从右臂无法抬起,到能够完全抬起,家属激动地向中心工作人员反馈“目前,刘阿姨穿衣、洗漱等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除此之外,刘阿姨的气色好转很多,人能吃了也变胖了,体力也大幅度提升。仙手康复项目负责人表示:“好的养老服务,不仅是‘维持生命’,而是‘赋生命以希望’,希望更多失能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感谢政府,感谢康复师,我要继续努力,以后能自己走到菜市场买菜就好了!”曾经6年不下楼的那个老太太,如今对生活有了更加美好的希望。下一步,市南区将进一步挖掘专业康养服务企业资源,完善协同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敲开更多失能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的“希望之门”,为市南区千千万万的“刘阿姨”送去“家门口”专业的幸福康复服务。
【来源:青岛新闻网】
